网上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展简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展简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世纪初,由于蒸汽机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热和功的关系,对蒸汽机“出力”作出理论上的分析。所以热与机械功的相互转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埃瓦特(Peter Ewart,1767—1842)对煤的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和由此提供的“机械动力”之间的关系作了研究,建立了定量联系。
丹麦工程师和物理学家柯尔丁(L.Colding,1815—1888)对热、功之间的关系也作过研究。他从事过摩擦生热的实验,1843年丹麦皇家科学院对他的论文签署了如下的批语 “柯尔丁的这篇论文的主要思想是由于摩擦、阻力、压力等造成的机械作用的损失,引起了物体内部的如热、电以及类似的动作,它们皆与损失的力成正比。”
俄国的赫斯(G.H.Hess,1802—1850)在更早就从化学的研究得到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思想。他原是瑞士人,3岁时到俄国,当过医生,在彼得堡执教,他以热化学研究著称。
1836年赫斯向彼得堡科学院报告:“经过连续的研究,我确信,不管用什么方式完成化合,由此发出的热总是恒定的,这个原理是如此之明显,以至于如果我不认为已经被证明,也可以不加思索就认为它是一条公理。”
于1840年3月27日在一次科学院演讲中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表述:“当组成任何一种化学化合物时,往往会同时放出热量,这热量不取决于化合是直接进行还是经过几道反应间接进行。”以后他把这条定律广泛应用于他的热化学研究中。
赫斯的这一发现第一次反映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原理;热和功的总量与过程途径无关,只决定于体系的始末状态。体现了系统的内能的基本性质——与过程无关。赫斯的定律不仅反映守恒的思想,也包括了“力”的转变思想。至此,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已初步形成。
其实法国工程师萨迪·卡诺(Sadi Carnot,1796—1832)早在1830年就已确立了功热相当的思想,他在笔记中写道:“热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动力,或者可以说,它是改变了形式的运动,它是(物体中粒子的)一种运动(的形式)。当物体的粒子的动力消失时,必定同时有热产生,其量与粒子消失的动力精确地成正比。相反地,如果热损失了,必定有动力产生。”
“因此人们可以得出一个普遍命题: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动力,在量上是不变的。准确地说,它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实际上,它只改变了它的形式。”
卡诺未作推导而基本上正确地给出了热功当量的数值:370千克米/千卡。由于卡诺过早地死去,他的弟弟虽看过他的遗稿,却不理解这一原理的意义,直到1878年,才公开发表了这部遗稿。这时,热力学第一定律早已建立了。
对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作出明确叙述的,首先要提到三位科学家。他们是德国的迈尔(RobertMayer,1814—1878)、赫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和英国的焦耳。
迈尔的实验
迈尔是一位医生。在一次驶往印度尼西亚的航行中 ,迈尔作为随船医生,在给生病的船员放血时,得到了重要启示,发现静脉血不像生活在温带国家中的人那样颜色暗淡,而是像动脉血那样新鲜。当地医生告诉他,这种现象在辽阔的热带地区是到处可见的。他还听到海员们说,暴风雨时海水比较热。这些现象引起了迈尔的沉思。他想到,食物中含有化学能,它像机械能一样可以转化为热。在热带高温情况下,机体只需要吸收食物中较少的热量,所以机体中食物的燃烧过程减弱了,因此静脉血中留下了较多的氧。他已认识到生物体内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是平衡的。迈尔在1842年发表的题为《热的力学的几点说明》中,宣布了热和机械能的相当性和可转换性,他的推理如下 :
“力是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全面运用这样一条原则来看待它们,即‘因等于果’。设因c有果e,则c=e;反之,设e为另一果f之因,则有e=f等等,c=e=f=…=c在一串因果之中,某一项或某一项的某一部分绝不会化为乌有,这从方程式的性质就可明显看出。这是所有原因的第一个特性,我们称之为不灭性。”
接着迈尔用反证法,证明守恒性(不灭性):
“如果给定的原因c产生了等于其自身的结果e,则此行为必将停止;c变为e;若在产生e后,c仍保留全部或一部分,则必有进一步的结果,相当于留下的原因c的全部结果将>e,于是就将与前提c=e矛盾。”“相应的,由于c变为e,e变为f等等,我们必须把这些不同的值看成是同一客体出现时所呈的不同形式。这种呈现不同形式的能力是所有原因的第二种基本特性。把这两种特性放在一起我们可以说,原因(在量上)是不灭的,而(在质上)是可转化的客体。”
迈尔的结论是:“因此力(即能量)是不灭的、可转化的、不可秤量的客体。”
迈尔这种推论方法显然过于笼统,难以令人信服,但他关于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叙述是最早的完整表达。
迈尔在1845年发表了第二篇论文: 《有机运动及其与新陈代谢的联系》,该文更系统地阐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的思想。他明确指出:“无不能生有,有不能变无”,“在死的和活的自然界中,这个力(按:即能量)永远处于循环转化的过程之中。任何地方,没有一个过程不是力的形式变化!”他主张:“热是一种力,它可以转变为机械效应。”论文中还具体地论述了热和功的联系,推出了气体定压比热和定容比热之差Cp-Cv等于定压膨胀功R的关系式。现在我们称Cp-Cv=R为迈尔公式。
接着迈尔又根据狄拉洛希(Delaroche)和贝拉尔德(Berard)以及杜隆(Dulong)气体比热的实验数据Cp=0.267卡/克·度、 Cv=0.188卡/克·度计算出热功。
计算过程如下:
在定压下使1厘米3空气加热温升1度所需的热量为:Qp=mcpΔt=0.000347卡(取空气密度ρ=0.0013克/厘米3)。相应地,在定容下加热同量空气温升 1度消耗的热Qv=0.000244卡。二者的热量差Qp-Qv=0.000103卡。另一方面,温度升高1度等压膨胀时体积增大为原体积的1/274倍;气体对外作的功,可以使1.033千克的水银柱升高1/274厘米。即功=1.033×1/27400 =3.78×10-5千克·米。于是迈尔得出热功当量为
J=A/(Qp-Qv) =3.78×10-5/1.03×10-7=367千克·米/千卡。
或3597焦耳/千卡,21世纪初的精确值为4187焦耳/千卡。
迈尔还具体地考察了另外几种不同形式的力。他以起电机为例说明了“机械效应向电的转化。”他认为:“下落的力”(即重力势能)可以用“重量和(下落)高度的乘积来量度。”“与下落的力转变为运动或者运动转变为下落的力无关,这个力或机械效应始终是不变的常量。”
迈尔第一个在科学史中将热力学观点用于研究有机世界中的现象,他考察了有机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转变,确信“生命力”理论是荒诞无稽的。他证明生命过程无所谓“生命力”,而是一种化学过程,是由于吸收了氧和食物,转化为热。这样迈尔就将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从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成是能的各种形式的转变。
1848年迈尔发表了《天体力学》一书,书中解释陨石的发光是由于在大气中损失了动能。他还应用能量守恒原理解释了潮汐的涨落。迈尔虽然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了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但是在他的著作发表的几年内,不仅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反而受到了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反对。由于他的思想不合当时流行的观念,还受到人们的诽谤和讥笑,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曾一度关进精神病院,倍受折磨。
赫姆霍兹的研究
从多方面论证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是德国的海曼·赫姆霍兹。他曾在著名的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üller)的实验室里工作过多年,研究过“动物热。”他深信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必得服从物理与化学规律。他早年在数学上有过良好的训练,同时又很熟悉力学的成就,读过牛顿、达朗贝尔、拉格朗日等人的著作,对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有深刻印象。他的父亲是一位哲学教授,和著名哲学家费赫特(Fichte)是好朋友。海曼·赫姆霍兹接受了前辈的影响,成了康德哲学的信徒,把自然界大统一当作自己的信条。他认为如果自然界的“力”(即能量)是守恒的,则所有的 “力” 都应和机械 “力” 具有相同的量纲, 并可还原为机械 “力”。1847年,26岁的赫姆霍兹写成了著名论文《力的守恒》,充分论述了这一命题 。这篇论文是1847年7月23日在柏林物理学会会议上的报告,由于被认为是思辨性、缺乏实验研究成果的一般论文,没有在当时有国际声望的《物理学年鉴》上发表,而是以小册子的形式单独印行的 。
但是历史证明,这篇论文在热力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赫姆霍兹总结了许多人的工作,一举把能量概念从机械运动推广到了所有变化过程,并证明了普遍的能量守恒原理。这是一个十分有力的理论武器,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统一性。
赫姆霍兹在这篇论文一开头就声称,他的“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面对物理学家,”他的目的是“建立基本原理,并由基本原理出发引出各种推论,再与物理学不同分支的各种经验进行比较。”
在他的论述中有一明显的趋向,就是企图把一切自然过程都归结于中心力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在只有中心力的作用下,能量守恒是正确的,但是这只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一个特例,把中心力看成是普遍能量守恒的条件就不正确了。
他的论文共分六节,前两节主要是回顾力学的发展,强调了活力守恒(即动能守恒),进而分析了“力”的守恒原理(即机械能守恒原理);第三节涉及守恒原理的各种应用;第四节题为“热的力当量性,”他明确地摒弃了热质说,把热看成粒子(分子或原子)运动能量的一种形式。第五节“电过程的力相当性”和第六节“磁和电磁现象的力相当性”讨论各种电磁现象和电化学过程,特别是电池中的热现象对能量转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文章最后提到能量概念也有可能应用于有机体的生命过程,他的论点和迈尔接近。不过,看来他当时并不知道迈尔的工作。
赫姆霍兹在结束语中写道:“通过上面的叙述已经证明了我们所讨论的定律没有和任何一个迄今所知的自然科学事实相矛盾,反而却引人注目地为大多数事实所证实。……这定律的完全验证,也许必须看成是物理学最近将来的主要课题之一。”
实际上,实验验证这一定律的工作早在赫姆霍兹论文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焦耳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焦耳的实验研究
焦耳是英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1818年他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市近郊,是富有的酿酒厂主的儿子。他从小在家由家庭教师教授, 16岁起与其兄弟一起到著名化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那里学习,这在焦耳的一生中起了关键的指导作用,使他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就在家里做起了各种实验,成为一名业余科学家。
这时正值电磁力和电磁感应现象发现不久,电机——当时叫磁电机(electric-magnetic engine)——刚刚出现, 人们还不大了解电磁现象的内在规律,也缺乏对电路的深刻认识,只是感到磁电机非常新奇,有可能代替蒸汽机成为效率更高、管理方便的新动力,于是一股电气热潮席卷了欧洲,甚至波及美国。焦耳当时刚20岁,正处于敏感的年龄,家中又有很好的实验条件(估计他父亲厂里有蒸汽机),对革新动力设备很感兴趣,就投入到电气热潮之中,开始研究起磁电机来。
从1838年到1842年的几年中,焦耳一共写了八篇有关电机的通讯和论文,以及一篇关于电池、三篇关于电磁铁的论文。他通过磁电机的各种试验注意到电机和电路中的发热现象,他认为这和机件运转中的摩擦现象一样,都是动力损失的根源。于是他就开始进行电流的热效应的研究。
1841年他在《哲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电的金属导体产生的热和电解时电池组中的热》,叙述了他的实验:为了确定金属导线的热功率,让导线穿过一根玻璃管,再将它密缠在管上,每圈之间留有空隙,线圈终端分开。然后将玻璃管放入盛水的容器中,通电后用温度计测量水产生的温度变化。实验时,他先用不同尺寸的导线,继而又改变电流的强度,结果判定“在一定时间内伏打电流通过金属导体产生的热与电流强度的平方及导体电阻的乘积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焦耳定律,又称iR定律 。
随后,他又以电解质做了大量实验,证明上述结论依然正确。
iR定律的发现使焦耳对电路中电流的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 他仿照动物体中血液的循环,把电池比作心肺,把电流比作血液,指出:“电可以看成是携带、安排和转变化学热的一种重要媒介”,并且认为,在电池中“燃烧”一定量的化学“燃料”,在电路中(包括电池本身)就会发出相应大小的热,和这些燃料在氧气中点火直接燃烧所得应是一样多。请注意,这时焦耳已经用上了“转变化学热”一词,说明他已建立了能量转化的普遍概念,他对热、化学作用和电的等价性已有了明确的认识。
然而,这种等价性的最有力证据,莫过于热功当量的直接实验数据。正是由于探索磁电机中热的损耗,促使焦耳进行了大量的热功当量实验。1843年焦耳在《磁电的热效应和热的机械值》一文中叙述了他的目的,写道:
“我相信理所当然的是:磁电机的电力与其它来源产生的电流一样,在整个电路中具有同样的热性质。当然,如果我们认为热不是物质,而是一种振动状态,就似乎没有理由认为它不能由一种简单的机械性质的作用所引起,例如象线圈在永久磁铁的两极间旋转的那种作用。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迄今尚未有实验能对这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作出判决,因为所有这些实验都只限于电路的局部,这就留下了疑问,究竟热是生成的,还是从感应出磁电流的线圈里转移出来的?如果热是线圈里转移出来的,线圈本身就要变冷。……所以,我决定致力于清除磁电热的不确定性。”
焦耳把磁电机放在作为量热器的水桶里,旋转磁电机,并将线圈的电流引到电流计中进行测量,同时测量水桶的水温变化。实验表明,磁电机线圈产生的热也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焦耳又把磁电机作为负载接入电路,电路中另接一电池,以观察磁电机内部热的生成,这时,磁电机仍放在作为量热器的水桶里,焦耳继续写道:“我将轮子转向一方,就可使磁电机与电流反向而接,转向另一方,可以借磁电机增大电流。前一情况,仪器具有磁电机的所有特性,后一情况适得其反,它消耗了机械力。”
比较磁电机正反接入电路的实验,焦耳得出结论:“我们从磁电得到了一种媒介,用它可以凭借简单的机械方法,破坏热或产生热。”
至此,焦耳已经从磁电机这个具体问题的研究中领悟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这就是热和机械功可以互相转化,在转化过程中一定有当量关系。他写道 :
“在证明了热可以用磁电机生成,用磁的感应力可以随意增减由于化学变化产生的热之后,探求热和得到的或失去的机械功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恒定的比值,就成了十分有趣的课题。为此目的,只需要重复以前的一些实验并同时确定转动仪器所需的机械力。”
焦耳在磁电机线圈的转轴上绕两条细线,相距约27.4米处置两个定滑轮,跨过滑轮挂有砝码,砝码约几磅重(1磅=0.45359千克),可随意调整。线圈浸在量热器的水中,从温度计的读数变化可算出热量,从砝码的重量及下落的距离可算出机械功。在 1843年的论文中,焦耳根据13组实验数据取平均值得如下结果:
“能使1磅的水温度升温华氏一度的热量等于(可转化为)把838磅重物提升1英尺的机械功。”
838磅·英尺相当于1135焦耳,这里得到的热功当量838磅·英尺/英热单位等于4.511焦耳/卡(现代公认值为4.187焦耳/卡)。
焦耳并没有忘记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际意义,就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最重要的实际意义有两点:(1)可用于研究蒸汽机的出力;(2)可用于研究磁电机作为经济的动力的可行性。可见,焦耳研究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离开他原先的目标。
焦耳还用多孔塞置于水的通道中,测量水通过多孔塞后的温升,得到热功当量为770磅·英尺/英热单位(4.145焦耳/卡)。这是焦耳得到的与现代热功当量值最接近的数值。
1845年,焦耳报道他在量热器中安装一带桨叶的转轮,如图2-1,经滑轮吊两重物下滑,桨轮旋转,不断搅动水使水升温,测得热功当量为890磅·英尺/英热单位,相当于4.782焦耳/卡。
同年,焦耳写了论文《空气的稀释和浓缩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记述了如下实验:把一个带有容器R的压气机C放在作为量热器的水桶A中,如图2-2。压气机把经过干燥器G和蛇形管W的空气压缩到容器R中,然后测量空气在压缩后的温升,从温升可算出热量。气压从一个大气压变为22个大气压,压缩过程视为绝热过程,可计算压气机作的功。由此得到热功当量为823及795磅·英尺/英热单位。然后,经蛇形管释放压缩空气 (图2-3),量热器温度下降,又可算出热功当量为820、 814、760磅· 英尺/英热单位, 从空气的压缩和膨胀得到的平均值为798磅·英尺/英热单位,相当于4.312焦耳/卡。
1849年6月,焦耳作了一个《热功当量》的总结报告,全面整理了他几年来用桨叶搅拌法和铸铁摩擦法测热功当量的实验,给出如下结果(单位均以磅·英尺/英热单位表示) : 空气中的当量值真空中的当量值平均水773.640772.692772.692汞773.762772.814774.083汞776.303775.352774.083铸铁776.997776.045774.987铸铁774.888773.930774.987焦耳的实验结果处理得相当严密,在计算中甚至考虑到将重量还原为真空中的值。对上述结果,焦耳作了分析,认为铸铁摩擦时会有微粒磨损,要消耗一定的功以克服其内聚力,因此所得结果可能偏大。汞和铸铁在实验中不可避免会有振动,产生微弱的声音,也会使结果偏大。
在这三种材料中,以水的比热最大,所以比较起来,应该是用水作实验最准确。 因此, 在他的论文结束时,取772作为最后结果, 这相当于4.154焦耳/卡。对此,他概括出两点:
“第一,由物体,不论是固体或液体,摩擦产生的热量总是正比于消耗的力之量;第二,使一磅水(在真空中称量,用于55°-60°)的温度升高1℉,所需消耗的机械力相当于772磅下落1英尺。”
焦耳从1843年以磁电机为对象开始测量热功当量,直到1878年最后一次发表实验结果,先后做实验不下四百余次,采用了原理不同的各种方法,他以日益精确的数据,为热和功的相当性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使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确立在牢固的实验基础之上。
什么是甘薯,番薯,凉薯,牛蒡
1、张衡: 张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 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星” 20世纪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后世称张衡为“科圣”。
2、沈括: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 沈括像
[1],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 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 沈括自幼对天文、地理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少年时代他随做泉州州官的父亲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当时的一些见闻,均收入《梦溪笔谈》。在天文学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经制造过我国古代观测天文的主要仪器——浑天仪;表示太阳影子 地磁偏角示意图
的景表等。为了测得北极星准确位置,他连续三个月,每天用浑天仪观测北极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后夜所见到的北极星方位,分别画于图上,经过精心研究,最后得出北极星与北极距三度。这一科学根据在《梦溪笔谈》中有详细的记载。《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沈括在数学方面的贡献,他发展了《九章算术》以来的等差级数,创造了新的高等级数求和法——隙积数。几何学中,他发明了会圆术,即从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高度来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为此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给予沈括以极高的评价。 《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和“中国科技史上的的里程碑”。 1979年7月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是第一个人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 曾被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3、郭守敬: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 郭守敬
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 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当时,有杨恭懿等来参予共事。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 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人,共同编
郭守敬(12张)制出我国古代最先进、施行最久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历,他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在大都(今北京),郭守敬通过三年半约二百次的晷影测量,定出至元十四年到十七年的冬至时刻。他又结合历史上的可靠资料加以归算,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
4、牛顿: 牛顿(Sir Isaac NewtonFRS, 1642年12月25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
牛顿像(21张)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从而消除了对太阳中心说的最后一丝疑虑,并推动了科学革命。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之原理。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在2005年,英国皇家学会进行了一场“谁是科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的民意调查,牛顿被认为比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更具影响力。
5、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她是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作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 她被人称为“镭的母亲”“放射性元素的母亲”,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她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才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但在其中年时期,丈夫不幸丧生在马车的车轮底下。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所以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中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她能说出世上每克镭的所在地,这是她最杰出的地方。1934年她因白血病逝世。直到她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
6、爱迪生:
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报、**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及公司员工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1879年,爱迪生创办“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炽灯上市销售,1890年,爱迪生已经将其各种业务组建成为爱迪生通用电器公司。1891年,爱迪生的细灯丝、高真空白炽灯泡获得专利。1892年,汤姆·休斯顿公司与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开始了通用电气在电器领域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地位。 爱迪生同时被誉为“光明之父”“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发明大王”,他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和**放映机等两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7、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照片(20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有一句熟悉的格言是:“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但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这一哲学式陈词滥调的重复,而更是一种精确的用数学表述的方法。此方法中,科学的度量是相对的。显而易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依赖于观测者本身。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大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广义相对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有很大的影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坚守着“上帝不掷骰子”的量子论诠释(微粒子振动与平动的矢量和)的决定论阵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 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水星近日点的进动(这是牛顿引力理论无法解释的),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8、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2.12—1882.4.19),英国生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派遣的环球航行,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在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他所提出的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除了生物学之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也相当重要。1859年,《物种起源》一书问世,初版1250册当天即告售罄。以后达尔文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以充实他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学说,并阐述其后果和意义。 作为一个不求功名但具创造性气质的人,达尔文回避了对其理论的争议。当宗教狂热者攻击进化论与《圣经》的创世说相违背时,达尔文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写了另外几本书。《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报告了人类自较低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证据,报告了动物和人类心理过程相似性的证据,还报告了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证据。
9、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25日-1642[1])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于比萨,历史上他首先提出并证明了同物质同形状的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下降速度一样快,他反对教会的陈规旧俗,由此,他晚年受到教会迫害,并被终身监禁。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 、“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之父” 及“现代科学之父”。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590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 1609年,伽利略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后被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并用来观测天体。他发现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610年1月7日,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胜利。借助于望远镜,伽利略还先后发现了土星光环、太阳黑子、太阳的自转、金星和水星的盈亏现象、月球的周日和周月天平动,以及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这些发现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 伽利略为牛顿的牛顿运动定律第一、第二定律提供了启示。
10、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母亲是以发现淋巴管而成为著名的瑞典博物学家——鲁德贝克的后裔(yì)。他从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那里学习了工程学的基础,也像父亲一样具有发明的才能。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位发明家,在俄国拥有大型机械工厂,1840—1859年其父在圣彼得堡从事大规模水雷生产,这些水雷及其他武器曾用于克里米亚战争。他发明了家用取暖的锅炉系统、设计了一种制造木轮的机器、设计制造了大锻锤、改造了工厂设备。1853年5月,沙皇尼古拉一世为了表彰伊曼纽尔·诺贝尔的功绩,破例授予他勋章。在父亲永不停息的创造精神影响和引导下,诺贝尔走上了光辉灿烂的科学发明道路。
诺贝尔一家于1842年离开斯德哥尔摩同当时正在圣彼得堡的父亲相团聚。他的299种发明专利中有129种发明是关于炸药的,所以诺贝尔被称为炸药大王。 诺贝尔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忍受着疾病的折磨。他生前有两句名言:“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多么质朴无华的语言!却道出了真谛。奢华的语言,包裹着华丽外衣的语言,有时候是不管用的。
11、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2、门捷列夫: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彼得堡(今圣彼得堡) 。1848年入彼得堡专科学校,1850年入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取得教师资格,并获金质奖章,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6年获化学高等学位,1857年首次取得大学职位,任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4年,门捷列夫任技术专科学校化学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彼得堡大学普通化学教授,1867年任化学教研室主任。1893年起,任度量衡局局长。1890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国会员。1907年2月2日,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在彼得堡(今列宁格勒)与世长辞,享年73岁。门捷列夫对化学这一学科发展最大贡献在于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了订正、分析和概括,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元素(以及由它所形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现根据国家标准称为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既元素周期律。他根据元素周期律编制了第一个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全部列入表里,从而初步完成了使元素系统化的任务。他还在表中留下空位,预言了类似硼、铝、硅的未知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和类硅,即以后发现的钪、镓、锗)的性质,并指出当时测定的某些元素原子量的数值有错误。而他在周期表中也没有机械地完全按照原子量数值的顺序排列。若干年后,他的预言都得到了证实。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13、拉瓦锡:法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1794年5月8日卒于同地。 1743年8月26日生于巴黎。 763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并取得律师开业证书,后转向研究自然科学。他最早的化学论文是对石膏的研究,发表在1768年《巴黎科学院院报》上。他指出,石膏是硫酸和石灰形成的化合物,加热时会放出水蒸气。1765年他当选为巴黎科学院候补院士。 1768年他研究成功浮沉计,可用来分析矿泉水。 1775年任皇家火药局局长,火药局里有一座相当好的实验室,拉瓦锡的大量研究工作都是在这个实验室里完成的。 1775年,拉瓦锡对氧气进行研究。他发现燃烧时增加的质量恰好是氧气减少的质量。以前认为可燃物燃烧时吸收了一部分空气,实际上是吸收了氧气,与氧气化合,这就是彻底推翻了燃素说的燃烧学说。1778年任皇家科学院教授。1794年5月8日于巴黎被处死
14、安培:
1775年1月20日生于里昂一个富商家庭,1836 年6月10日卒于马赛。1802 年他在布尔让-布雷斯中央学校任物理学和化学教授 ;1808年被任命为法国帝国大学总学监,此后一直担任此职 ;1814 年被选为帝国学院数学部成员;1819年主持巴黎大学哲学讲座;1824年担任法兰西学院实验物理学教授。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对电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奥斯特发表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后,安培报告了他的实验结果 :通电的线圈与磁铁相似 ;9月25日,他报告了两根载流导线存在相互影响,相同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电流彼此相斥;对两个线圈之间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讨论。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和简单的实验,他认识到磁是由运动的电产生的。他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质的磁性。他提出分子电流假说,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有了实在的内容,已成为认识物质磁性的重要依据。为了进一步说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1821~1825年,安培做了关于电流相互作用的四个精巧的实验,并根据这四个实验导出两个电流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公式。1827年,安培将他的电磁现象的研究综合在《电动力学现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 ,这是电磁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经典论著,对以后电磁学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为了纪念安培在电学上的杰出贡献,电流的单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15、焦耳: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JamesPrescottJoule;1818年12月24日-1889年10月11日),英国物理学家,出 生于曼彻斯特近郊的沙弗特(Salford)。焦耳自幼跟随父亲参加酿酒劳动,没有受过正规的教 焦耳
育。青年时期,在别人的介绍下,焦耳认识了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道尔顿给予了焦耳热情的教导。焦耳向他虚心的学习了数学、哲学和化学,这些知识为焦耳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道尔顿教诲了焦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方法,激发了焦耳对化学和物理的兴趣,并在他的鼓励下决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他的第一篇重要的论文于1840年被送到英国皇家学会,当中指出电导体所发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此即焦耳定律。 焦耳提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奠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不灭原理)之基础。 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由于他在热学、热力学和电方面的贡献,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奖章(CopleyMedal)。
16、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公元1791~公元1867)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1815年5月回到皇家研究所在戴维指导下进行化学研究。1824年1月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2月任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1833----1862任皇家研究所化学教授。1846年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用两个理由足以说明这项发现可以载入史册。第一,法拉第定律对于从理论上认识电磁更为重要。第二,正如法拉第用他发明的第一台发电机(法拉第盘)所演示的那样,电磁感应可以用来产生连续电流。虽然给城镇和工厂供电的现代发电机比法拉第发明的电机要复杂得多,但是它们都是根据同样的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法拉第的一生是伟大的,法拉第其人又是平凡的,.他为人质朴、不善交际、不图名利、喜欢帮助亲友.为了专心从事科学研究,他放弃了一切有丰厚报酬的商业性工作.他在1857年谢绝了皇家学会拟选他为会长的提名,他甘愿以平民的身份实现献身科学的诺言,终身在皇家学院实验室工作一辈子,当一个平凡的迈克尔·法拉第。
17、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林奈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他对园艺非常爱好,空闲时精心管理着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幼时的林奈,受到父亲的影响,十分喜爱植物,他曾说:"这花园与母乳一起激发我对植物不可抑制的热爱。"八岁时得“小植物学家”的别名。林奈经常将所看到的不认识的植物拿来询问其父,他父亲也一一详尽地告诉他。有时林奈问过父亲以后不能全部记住,而出现重复提问的现象,对此,其父则以"不答复问过的问题"来督促林奈加强记忆,使他的记忆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锻炼,他所认识的植物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学和中学,林奈的学业不突出,只是对树木花草有异乎寻常的爱好。他把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于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标本及阅读植物学著作上。 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在他看来:"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这意味着对客观事物要具有确切的理解;通过有条理的分类和确切的命名,我们可以区分开认识客观物体……分类和命名是科学的基础。"《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 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18、 莱布尼茨19、 阿基米德 20 、欧姆
为什么说乱爬埃及金字塔九死一生?小伙爬上塔顶后,揭开了什么样的真相?
凉薯有许多别名,例如叫沙葛,叫豆薯,叫地瓜。由于它的皮十分好剥,又叫做扯皮薯或者剥皮薯。凉薯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钙、铁、锌、铜、磷等多种元素。现代科学表明,它还有降低血压、血脂等功效。和红薯一样,凉薯也是一种高产作物,亩产可达数千斤甚至万斤以上。因此在我国南方,有些地方将凉薯作为一种主要的经济作物来栽种。凉薯个大,皮薄,肉脆,味甘。红薯的形状各种各样,凉薯却只有个子大小的区别,模样却始终保持着一种执着的扁锥体,常见的在一两斤,大的可达五六斤。凉薯的皮呈黄白色,很薄。剥了皮的凉薯洁白,光滑,令人爱不释手。凉薯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熟吃。生吃的味道有点像荸荠,熟吃的话可以和肉一起炒着吃。凉薯炒肉片,是我在外地时常吃的菜。肉片嫩,凉薯脆,别有一种风味。凉薯的育种方式很奇特,一般块茎类的植物,都是以块茎来繁殖后代的,例如红薯、马铃薯在南方的时候,到了夏秋之交,凉薯上市了。菜场里小山似的堆着。但出了产地,就阒无音信,这是很不应该的。人家从南美都走过来了,却在你这里搁了浅,这是原先物流不发达的缘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定能在更多的城乡拥有它应得的地位,走上家家户户的餐桌。甘薯甘薯即番薯、红薯、山芋、白薯,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甘薯分白皮和红皮两种,红者肉黄味甜、白者味稍淡。甘薯营养丰富,常食可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增强血管壁的张力,有助于骨骼也牙齿的生长,不仅可作主食,仪可作蔬菜、酿酒、作饴糖等。但脾胃虚弱者,食宜蒸透煮烂,否则不宜消化。性味:甘、平、无毒。含大量糖、蛋白质、脂肪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淀粉酶。甘薯中的蛋白质超过大米和白面。维生素A原和维生素C的含量超过胡萝卜和某些水果。甘薯中所含的糖,主要由麦芽糖和葡萄糖组成,且甘薯内的淀粉酶在贮存期间可继续使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从而使甘薯的营养价值更高。食用甘薯可供给人体大量的胶原和粘液多糖物质,能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保持关节的润滑作用,防止肝脏和胃脏中结缔组织萎缩及预防胶原病等。经常食甘薯可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是皮下脂肪减少。甘薯嫩叶可作菜蔬食,有解毒作用,外用小疮肿。番薯番薯又叫甘薯、红薯、山芋、地瓜等,是旋花科多年生蔓状草质藤本植物的块茎。番薯原产于中美州,十六世纪末传人我国,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种。传说哥伦布将番薯带到西班牙,然后传到非洲。《令尊佑习录》记述: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五月下旬,福建长乐县华侨陈振龙,常到菲律宾吕宋经商。他发现此地番薯产量最高,而统治吕宋的西班牙当局严禁外传。陈氏冒着生命危险,把番薯装在竹筒里,藏在船舱内,经过七昼夜航海,终于安然抵达福州。其子陈经纶向巡抚衙门金学曾呈禀番薯好处,金氏却要其父子自行种植,他们在福州近郊河帽池旁种植,收获甚多。次年适逢福州大旱欠收,金氏才令当地农民种植番薯,度过荒年。从此,种植番薯传遍大江南北。中医视番薯为良药,其性平味甘无毒,入脾、肾二经。能凉血活血,益气生津,解渴止血,宽肠胃,通便秘,产妇最宜。番薯与醋煮食,消全身浮肿。若煮熟食,饮少许黄酒,再饮红糖姜茶,治产妇腹痛。《金薯传习录》概述:番薯治痢疾-下血症、酒积热泻、湿热黄疸、白浊淋毒、月经失调、血虚遗精、小儿疳积。例如取番薯500克,生姜5克,水1000毫升,煮熟日服三次,治湿热黄疸。取200克番薯去皮切片,同100克大米煮粥,一天内随意服食;或取100克番薯煮熟,蘸蜂蜜吃,可治便秘。白皮黄心番薯500克切片蒸熟,浸入2000克酒内一月后,每天适量饮之,治风湿及手足抽筋疼痛。番薯叶、番薯藤、番薯苗,也可以人药。譬如取番薯叶30克,冬瓜12克,水煎日服二次;或取鲜番薯叶、鲜黄瓜各适量,水煎日服一剂,可治糖尿病。鲜番薯叶100克、鸡内金5克、水煎服,治小儿消化不良。鲜番薯叶捣烂,冲入开水大量灌服催吐,解河豚、蕈类中毒。番薯藤、川木瓜各60克,加少许食盐炒黄,水煎服,治腹痛腹泻。嫩番薯苗叶100克,羊肝120克,共煮熟服食,治夜盲症。番薯作外用药也不逊色。譬如将番薯洗净捣烂,敷乳疮患处,见热即换,连续数天可愈;若敷治毒疮发炎,则消炎解毒生肌;若捣汁外涂,治湿疹。番薯藤捣烂,敷治蛇、狗咬伤。鲜番薯叶加白糖适量捣烂,贴治指疔。鲜番薯叶、红糖各适量捣烂,敷治无名肿毒。嫩番薯苗叶、蕹菜嫩叶、红糖各适量,共捣烂敷于脐部,治肾炎水肿及肝硬化腹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番薯营养丰富,除含大量淀粉外,还含有维生素、胡萝卡素、粗纤维、蛋白质、钙、磷、铁等。通常米、面中稀缺胡萝卜素、赖氨酸,又因大米少钙,面粉缺维生素C,而番薯含量颇丰,加上各种维生素及热量高于米、面,故与米、面混食,可提高蛋白质生理效价。据分析,鲜番薯中有的品种500克内含有萝卜素,要比成人一天需要量多一倍、义健康人的血液呈弱碱性,一旦变成酸性则导致酸中毒,而番薯碱度高,食后可保持人体血液中酸碱平衡,减轻新陈代谢负担。所含粘液蛋白是一种胶原和粘液多糖类物质,能预防脂肪在血管系统沉积,保持心血管壁弹性,减少动脉硬化,防止肝肾中结缔组织萎缩,保持消化道、呼吸道与关节腔的滑润。因此,它被称为营养全面的保健品。常吃番薯,既防癌症,又延年益寿。其抗癌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番薯中含有很多的纤维素,它在肠道中吸收大量水分,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减少粪便在肠道尤其是结肠中的停留时间,同时又可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肠道的刺激,因而可预防结肠癌的发生;二是番薯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预防癌症的作用;三是番薯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它可与亚硝胺结合成无毒物质,也有预防癌症的作用。例如,美国生物学家近年给白鼠作癌细胞接种培养,尔后将番薯中所含去氢表雄酮注入鼠体,观察结果证实,不再有乳腺癌和结肠癌,存活期竟长达二至三年。又日本裕仁天皇堪称当今世界上最长寿的皇帝,而他最爱吃的食物之一,就是包括番薯在内的薯类。有人说是薯类食物帮助他成为长寿皇帝,尽管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据日本医学界人士调查,日本长寿区农村,不论贫富贵贱,都习惯于常年吃番薯,从当年十月吃到来年四月。我国广西有个瑶族自治县所以有长寿乡之称,那里农民也以番薯为常见主食。足见这与我国古医籍《南方草木状》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之说基本相符。番薯还有美容作用,如所含类似雌性激素物质,可保持皮肤细腻,延缓衰老。又番薯中的热量低水分多,且含较多维生素和氨基酸,可减少皮下脂肪堆积,避免过度肥胖。不仅番薯本身有重要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其叶即番薯叶亦有一定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具有通乳的功效。虽然番薯有许多益处和作用,但在食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过食番薯,因番薯中含有一种气化酶的物质,在肠道内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番薯的含糖量较高,吃后会使胃酸分泌增加,若食之过量,常会引起烧心、反酸、腹胀等不适感觉。预防的方法是不吃过饱,同时将番薯蒸熟煮透,使其中的气化酶破坏,尽量不吃生番薯;二是禁食腐烂变质的番薯,因其中常含黑斑病菌毒素,食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及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会危及生命;三是禁食发牙的番薯,因为番薯本身含有一定的龙葵素,适当的龙葵素有缓解痉挛作用,能减少胃液分泌。但番薯发芽时则龙葵素含量大大增加,大量的龙葵素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牛蒡牛蒡:学名Arctum Iappa L,别名大力子,牛子、蝙蝠刺、东洋萝卜。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每l00克鲜菜中含水分约87克,蛋白质4.1-4.7克,碳水化合物3.0-3.5克,脂肪0.1克,纤维素1.3-1.5克。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维生素Cl.9毫克。在矿物质元素中含钙240毫克,磷106毫克,铁7.6毫克,并含有其它多种营养素。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牛蒡炖肉牛蒡根500克,猪肉250克。料酒、精盐、味精、葱段、姜片各适量。将牛蒡根洗净,削皮切片。猪肉洗净切块。锅内加入适量水,放大猪肉烧沸,加入料洒、精盐、味精、葱段、姜片,炖至肉熟,投入牛蒡根片炖至入味,出锅即成。此菜由牛蒡根片与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相配而成, 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祛风消肿、滋阴润燥的功效。适用于头晕、 咽喉热肿、阴虚、咳嗽,消渴、体虚、乏力、泄泻等病症。牛蒡粥粳米50克,牛蒡根30克。先取牛蒡根研滤取100克,再煮米做粥,临熟兑入牛蒡根汁即可。牛蒡根具有祛风热、消肿毒的功效。粳米具有健脾胃的功效,二者煮成粥具有宣肺清热、利咽散结的功效。适用于肺胃虚热而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食欲不佳、便秘等病症。牛蒡排骨汤牛蒡1条、排骨半斤。盐、味素各少许。1.牛蒡削皮洗净,切长方块或滚刀块,排骨洗净川烫去血水。2.将(1)料加水,以电饭锅炖煮,或直接煮成汤,调味后即可。
埃及金字塔之就是埃及金字塔是怎么建造的。
埃及金字塔之谜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谜, 它的神奇远远超过了人类的想象。
在埃及共计大约110座大小金字塔中,最著名的就是吉萨高地的三大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Pyramid of Khafre、Pyramid of Menkare),其中胡夫金字塔(奇阿普斯)又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占地13.1英亩,由至少重2.5吨的近260万块巨石建造,共重625多万吨。是何人建造了如此宏伟的工程,一直众说纷纭。
扩展资料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人员称,为了建造金字塔,古埃及人必须在沙漠上搬运巨大石块和大型雕像。科学家复制了当时古人的技术,发现潮湿的沙子才是搬运巨石的关键因素。
古埃及人将沉重的石块放在滑橇上,工人在沙漠上牵引它们。目前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很可能古埃及人在滑橇前铺设一层潮湿的沙子。
实验证实沙子中适当的潮湿度可提供滑橇所需的牵引力,为了测试这一理论,物理学家建造了一个实验室版的埃及滑橇。
他们发现所需的沙子所含水分决定了牵引力和沙子硬度,使用一个流变仪测试沙子硬度,证实需要多少牵引力能够变形一定数量的沙子。
实验显示,滑橇移动所需牵引力与沙子硬度成反比,适量水分潮湿沙子的硬度是干燥沙子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潮湿沙子铺设在滑橇前所需的牵引力较小,也就更容易地移动滑橇上的重物。同时,铺设的沙层数量适当,不能在滑橇前产生沙子堆积。
据悉,一张古埃及图画显示古人也懂得这一技巧,在Djehutihotep墓室发现的一张壁画中,一位男子站在滑橇前方,在滑橇移动正前方的沙子中浇灌水。
百度百科--古埃及金字塔之谜
人民网--科学家揭晓古埃及金字塔巨石搬运之谜
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展简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无咎]投稿,不代表敏斯特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mster.com.cn/yule/202511-115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敏斯特的签约作者“无咎”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展简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展简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
文章不错《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展简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