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董卓之乱是怎样的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董卓之乱是怎样的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政府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再度激化,一方面地方割据势力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又趋剧烈。
黄巾起义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镇压力量,扣平五年(188),汉灵帝接受刘焉的建议,先后将一些重要地区的州刺史改为州牧,选择有名望的官僚充任,于是州的长官叭只具有行政权,一变而为兼有领兵治民之权。这就给一些将帅和地方长吏以扩充军事实力的权力,出现州郡牧守擅兵局面,加速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灵帝为了加强防护京师的力量,在首都设置西园八校尉,扩建八支近卫部队,袁绍、曹操等七人被任命为校尉,各统一军。以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兼为元帅,统帅其他七校尉,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归他统管,宦官同外戚、官僚士大夫的矛盾又尖锐起来。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死去,蹇硕欲杀死何进,拥立王贵人之子刘协为帝,独揽大权。为何进察觉,乃急引兵回营,蹇硕之谋未能得逞。于是何皇后之子刘辩得以继位。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何进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何进素知宦官专权乱政,为天下人所痛恨,便与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等谋议铲除宦官。蹇硕疑不自安,作书与中常侍赵忠等说:“大将军兄弟秉国专朝,今与天下党人谋诛先帝左右(指宦官),扫灭我曹。但以硕典重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闭上阉,急捕诛之。”何进同乡中常侍郭胜素亲何氏,他与赵忠商议后向何进告密。何进先发制人,命黄门令逮捕蹇硕处死,并接管蹇硕率领的禁兵,成为独掌军权的实力人物。
何进独揽大权之后,袁绍以窦武失败的教训劝他抓紧时机消灭宦官:“今将军既有元舅之重,而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名垂后世。”并告诫他不可轻易进宫。何进与袁绍定策,欲尽罢除诸宦官,并以其计报告太后。何太后因凭借宦官势力登上皇后宝座,她与宦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她不同意何进的建议,他说宦官统领宫中事务,汉王朝自开国以来,历来如此,怎可废除?何进无法改变太后成见,袁绍提醒何进,“中官亲近至尊,出入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何进犹豫不决。
于是袁绍又建议何进多招四方猛将及各地豪杰,使其各自领兵入京,以胁迫太后。何进表示赞同。主簿陈琳认为“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尚书卢植亦言不宜召卓人京。何进皆不听,遂召前将军董卓、东郡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等进屯洛阳附近,向朝廷提出消灭宦官的建议。太后犹不从,何进之弟何苗亦劝进深思,何进意更狐疑。袁绍担心何进变计,乃威胁说:“今交搏已成,形势已露,将军何为不早决之?事留变生,后机祸至。”
何进于是以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尹,以控制首都洛阳及河南地区军政大权。袁绍接受任命后,一面命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官,一面催促董卓等人迅速上路。直至此时,何太后才感到事机不妙,被迫罢免了张让等当权宦官,诸常侍、小黄门皆面见何进谢罪,听候处置。袁绍建议何进趁机一网打尽,何进不许。何进劝他们各回封国去享清福,宦官们不肯自动下台,秘密策划反扑。
董卓,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临洮在西汉时为一防御羌人边陲重镇,地理形势甚是险要。当地人民长于骑射,习性勇武剽悍。董卓自幼生长在一个武官家庭,力大体壮,粗猛有谋,史称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鞋,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青年时尝游羌中,尽与羌豪相结,精通羌胡事,以健侠知名羌胡。东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随中郎将张奂共击汉阳叛羌,屡立战功,连升官阶,一直做到并州刺史、河东太守。黄巾起义后,董卓拜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率兵攻打张角于下曲阳,军败抵罪。不久,又被任命为中郎将、破虏将军,随同车骑将军张温进攻金城叛将边章、韩遂。中平四年(187),韩遂与马腾联合向三辅进攻。董卓被朝廷任命为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共同将韩遂、马腾击败。由于董卓在对西羌和韩遂、马腾作战中,壮大了凉州兵的势力,他的政治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以致两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一是中平六年(189),东汉政府征他到朝廷担任少府(九卿之一),董卓以所部羌胡兵不听命令为借口,不去洛阳就职;一是当灵帝将死时,玺书拜他为并州牧,命他将兵权交与皇甫嵩,他再次抗命不遵,并带领部队驻守河东,以观时变。这次当他得到何进的召唤,他认为是篡权的好机会,立即引兵向洛阳进发,并上书请求惩办宦官张让等,“以清奸秽”。董卓还未到达洛阳,宦官张让、段硅等假传太后旨意,召何进人宫议政,事先使党羽数十人埋伏在官门外,当何进出官时,发动突然袭击,将何进杀死。张让、段娃等作诏书,任命樊陵为司隶校尉,许相为河南尹。尚书得诏板,疑不肯信,日:“请大将军出共议。”中黄门以何进首级掷地日:“何进谋反,已伏诛矣。”何进部将和袁术等听说何进被害,领兵焚烧宫门,张让、段硅等见势不妙,慌忙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及宫内官属数十人逃走。当他们逃至小平津(黄河重要渡口,在今河南孟津东北)肘,张让被逼走投无路,投河自杀。与此同时,袁绍等引兵将北宫门关闭,勒兵搜捕宦官,不问老少,一概斩首,共诛杀二千余人,有些无胡须的人也被当做宦官杀死。
当洛阳大杀宦官之时,董卓已率兵接近京城,远见火起,知朝中有变,乃引兵急进,天尚未明,到达城西,听说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少帝见到董卓带兵卒然来到,恐怖涕泣。群臣见此情景,对董卓说:“有诏却兵。”董卓早怀异心,怎肯听从,乃对群臣说:“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遂与少帝和陈留王,一起回到洛阳。
古代风水画鉴赏董卓领兵进入洛阳,恰好骑都尉鲍信自泰山募兵来到,他劝袁绍说:“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但袁绍畏惧董卓,不敢发难。不久,何进及其弟何苗的一些部曲投归董卓,董卓又收买丁原的部属吕布,杀死执金吾丁原,兼并了他统领的部队,再加上他从凉州带来的三千人马,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董卓的野心也随之日益膨胀。他先后自封为司空、太尉、相国。为了削弱何氏外戚集团的势力,他准备废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帝。他同袁绍商议,袁绍持异议,董卓按剑怒叱道:“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袁绍勃然大怒道:“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说罢引佩刀长揖而去,座上公卿,见此情景,皆大惊愕。董卓新到洛阳,又因袁绍为世家,亦未敢加害。袁绍惧怕董卓报复,当晚奔冀州。董卓采纳部下周珌、伍琼建议,授袁绍为渤海太守。袁绍之弟袁术和曹操,不愿屈从董卓,也先后逃离洛阳,别图发展。
董卓掌权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他欺世盗名,假惺惺地外示宽柔,起用党人名士做朝官,外放大臣为牧伯太守,平反陈蕃、窦武及诸党人冤狱,“以从人望”。他起用周璐、伍琼、郑泰、苟爽等,处以要职;其染党锢者如陈纪、韩融之徒,皆任为列卿。知名大儒蔡邕以前在宦官打击下,逃亡在外,董卓召他进京,三日之间迁升三次,位至侍中。对其他方面有影响的人物,董卓也尽力笼络,如任韩馥为冀州牧,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仙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对名将朱傍表面亲近而内心忌惮,董卓自为太尉,以朱隽为副,但不令其真正掌握兵权。
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另立刘协为帝后,以为天下安定,可以为所欲为,对人民一味掠夺残杀。董卓生性残忍,经常放纵士兵抢劫财物,掳掠妇女,使洛阳一带陷于一片恐怖之中。初平元年(190)二月,董卓遣兵至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当时正值百姓社祭,董卓士兵杀死全部男子,掳夺妇女、财物,将人头系在车辕上,诡称“攻贼大获”,高呼“万岁”。回到洛阳城内,将男子首级焚烧,将妇女赏给士兵为婢妾。董卓的种种暴行,激起人民的强烈怨恨。关东地区拥有武装力量的州郡长官,也乘机以讨伐董卓为名,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初平元年(190)初,渤海太守袁绍、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仙、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以及典军校尉曹操等联合起兵,讨伐董卓,共推袁绍为盟主。是时,黄巾余党郭太等率十余万众,再次起事于西河白波谷,转攻太原、河东等地,与关东军对洛阳形成夹击之势。董卓恐惧,乃鸩杀弘农王,准备迁都长安,召集公卿会议。太尉黄琬、司徒杨彪不同意迁都长安,在朝廷上争论没有结果,伍琼、周璐又力谏不可。董卓大怒,下令将伍、周二人斩首,黄琬、杨彪降为光禄大夫,决定挟持汉献帝西迁。在临行前,董卓下令将洛阳宫殿、官府全部烧毁,二百里内民居洗劫一空,荡然无存。他强迫洛阳附近数百万人口西迁,一路上老百姓在军队的践踏和抢掠之下,死伤很多,由于粮食缺乏,因饥饿而死者也为数不少。董卓还命人挖掘皇帝及公卿陵墓,**珍宝。董卓的倒行逆施,不仅使洛阳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且也使文化遗产遭到空前洗劫,大批书籍及文物损毁殆尽。
迁都长安后,董卓授意天子拜他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之上。他将从洛阳等地搜刮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积藏在郿坞,城墙高厚皆七丈,号日“万岁坞”。董卓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他大封亲戚为官,“宗族内外,并居列位”与此同时,董卓大肆诛杀异己,“法令苛酷,爱憎*刑,更相被诬,冤死者千数”,弄得“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一次,董卓去郿坞巡行,命公卿百官在长安西门外设宴送行,董卓于坐中杀死数百降人助宴。被杀的人,先断其舌,次斩手足,然后挖去眼睛,最后投入滚烫的开水锅中活活煮死,与会公卿大臣有人被吓得遗失匕箸,董卓饮食自若。其凶残野蛮,以至于此!天下之人对董卓及其凉州兵恨之骨,够有诛灭之心。
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等,密谋诛董卓。吕布自从杀死丁原之后,成了董卓的亲信侍从,二人誓为父子。后来吕布因小事失卓意,险些被董卓用手戟刺死,吕布由此阴怨董卓,加以吕布私通宫中婢妾,心中益不自安,遂参与王允密谋,许为内应。四月,献帝有疾新愈,大会群臣于未央殿。王允等乘机派亲信骑都尉李肃带士兵十余人伪装卫士,守住宫门,等待董卓到来。董卓入门之后,李肃一戟刺去,董卓伤臂,堕落车下。他大声呼唤:“吕布何在?”吕布应声喝道:“有诏讨贼臣!”举矛将董卓刺死,接着又杀死几名董卓的亲信。吕布取出怀中诏版向吏士们高声宣布:“诏讨卓耳,余皆不问。”吏士皆正立不动,“大称万岁”!长安城中百姓听到董卓被杀消息,纷纷“歌舞于道”,不少士女卖掉珠玉衣装,沽酒买肉,以相庆贺。
董卓死后,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封温侯,共掌朝政。王允刚愎自用,不讲策略,许多过去被追依附于董卓的公卿大臣皆被处死。著名学者蔡邕,听到董卓被杀消息,表示惊叹,也下狱身死。董卓部下皆怀恐惧之心,王允也未能妥善处置,致使董卓部将李催(音决)、郭汜等相与结盟,集兵十余万,进攻长安,打败吕布,杀死王允。不久,董卓部将间为了争夺最高权力,又展开了两年多的火拼,使长安及其附近的关中地区,成为厮杀的战场,居民逃散,行旅断绝,出现了诗人描写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景象。汉献帝徒具虚名,东汉王朝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接着而来的则是关东军阀的更大混战,逐步形成了长时间的分裂局面。
武则天第一个面首薛怀义简介,武则天为什么要杀冯小宝?
具体如下:
1,提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们自然会想到曹操。自曹操迁汉献帝于许到他死去的20多年里,曹操一直奉行这条原则,但是最早提出这个主张的并不是他本人。
2,兴平二年(195年),大臣董承等人拥汉献帝自长安前往残破不堪的洛阳,君臣一行如同丧家之犬,急于谋求安身之所。这时,谋士沮授向占据冀州的袁绍提出,应该乘机迎献帝至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冀州的治所),这样便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可袁绍手下其他谋士不赞成,曹操觉得是个好主意,时时记在心里。如今机会来了,善于捕捉机遇的曹操则不会轻易放过。
3,曹操20岁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从此步入仕途。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随皇甫嵩镇压颍川黄巾军,因功升任济南相。后来又被任命为东郡(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当时,宦臣专政,外戚横恣,曹操不愿违心迎合他们,但得罪他们又怕家族受累,于是托病不赴任。他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打猎,等待机会,施展才能。
4,后来,汉灵帝为加强京师禁军力量,组建西园新军,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担任了典军校尉,成为东汉皇室卫军的武装将领之一。董卓作乱的时候,关东州郡纷纷起兵讨伐他,曹操到了陈留(今河南陈留),组建了一支由宗族、宾客、部曲组成的5000人的军队,加入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行列。
5,当时,青州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发展迅速,袁绍派曹操带兵入东郡进攻黑山军,且任其为东郡太守。扫清黑山军以后,曹操继续向兖州进军,被兖州地方官吏推举为兖州牧。不久他大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了降兵30万人,组建成“青州兵”,成为他手下最精锐的部队。
6,后来,吕布被推为兖州牧,一年后曹操打败吕布,巩固了在兖州的统治地位。正是在这时候,他选拔毛玢为治中从事。毛玢认为当时天下分崩离析,百姓饥馑,要成就霸业,除了恢复生产、积极蓄粮外,还要把皇帝控制在手里,用皇帝的号令去讨伐敌对势力。曹操听了大为赞许。马上派使者前往长安,向汉献帝上奏章,表忠诚。
7,被董卓劫持到长安的汉献帝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都城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皇帝和百官食宿无着,就像一帮乞丐。曹操亲自赶到洛阳,将献帝控制起来,而后连哄带骗,先是说到洛阳附近富庶的地方,以便筹措粮食,等献帝一出城,便被裹挟至许。随后,定许为国都,称许都。
8,曹操迁献帝到许以后,营立汉室宗庙社稷。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曹操总揽朝政,汉献帝完全沦为他手中的傀儡。袁绍非常后悔,提出要把献帝迁到离自己较近的鄄城(今山东鄄城县),曹操断然拒绝,并用汉献帝的名义,指责袁绍依仗地大兵多,私树党羽,四处征伐,完全不为朝廷着想。
9,曹操为缓和与袁绍之间的矛盾,减缓外部压力,把大将军职位让给了袁绍,自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尽管这样,袁绍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只是一个空头衔。此后,曹操不断加强对汉献帝的控制,严厉诛除支持皇帝、危害自己的势力。车骑将军董承等受献帝衣带诏谋诛曹操,事情泄露后被曹操所杀,株连三族。
10,曹操打着献帝的旗号,以朝廷的名义,开始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在20多年的南征北战中,他先后以武力消灭了陶谦、吕布、张绣、袁术、袁绍、刘表、马腾等割据集团,平定了帮助袁绍作战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人,击退鲜卑族的侵扰。
11,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地位,再加上个人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逐步消灭了大河南北的敌对势力,此后向南发展,企图一统华夏。赤壁战败后,曹操统一南北的宏愿落空。此后,他用兵关中,平定叛乱;西征张鲁,占领汉中,统一了北方地区。
12,曹操总揽朝政,职位也一天天提高,先后任司空、丞相、魏公、魏王。废献帝而自立,不过是举手之劳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一生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在政治上占据着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他事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13,曹操势力刚崛起时,天下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凭借“光复汉室”而感召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这与“借尸还魂”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就是借了“天子”,拥有了号令天下的特权,为他的政治事业创造了无数便利。
人物生平 成为男宠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来是在洛阳城市井之中靠卖野药为生的小货郎,冯小宝身体结实魁梧,又能说会道,被一家豪宅的侍女看上了,成了侍女的情人。这个侍女的主人便是宗室谋反案之后为了保命,主动要求当武则天女儿的千金公主。这个侍女偷偷把冯小宝领到公主府幽会,不小心被千金公主发现了。千金公主起初自然是勃然大怒,但是看看跪在地上的冯小宝一表人才,千金公主也就原谅了他,不仅没有惩罚他,还把他留用了
由于千金公主当时正在努力讨好武则天,于是又亲自为他沐浴更衣,留待数日,把冯小宝献给寡居多年的武则天。
武则天召见,喜小宝身强力壮,体貌魁伟,因留其于宫中私通。为避免外人察知,便于出入宫禁,乃让小宝削发为僧。又令改姓薛,取名怀义,与太平公主丈夫薛绍为一族,并命薛绍认小宝为季父。
从此,薛怀义引洛阳僧法明、处一等数人在宫内诵经。出入宫乘厩马,以中官侍从,武氏诸王及朝官见之以礼相让,称其为薛师。
飞黄腾达垂拱初年(685年),薛怀义提议在洛阳西建白马寺院,武则天照准,命怀义监修。寺成,怀义为白马寺主持。他恃宠幸,不守法度,寺中僧人亦仗势横行。右台御史冯思勖屡劾薛怀义不法,被怀薛义随从打成重伤。
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命拆乾元殿,于其址更建明堂,以薛怀义充使督工,征民夫数万。“明堂大屋凡三层,计高三百尺”。明堂修成,又在其北另修天堂,规模次于明堂。其年十一年完工后,薛怀义被拜为左威卫大将军,封梁国公。
永昌元年(689年)五月,突厥犯边,武则天命薛怀义为清平道大总管,率军抵御。他领兵北行至定襄郡大利县的紫河,未遇见突厥军队,在单于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刻石记功而还。武则天加授他辅国大将军,进右卫大将军,改封鄂国公、柱国,赐帛二千段。
长寿二年(693年),突厥再次犯边,武则天又命薛怀义为伐逆道行军大总管,两位宰相当他的幕僚,率领十八位将军出征。因突厥自行撤兵,薛怀义未行。
助武登基除此之外,薛怀义也以僧侣身份进行过其他工作。经过以薛怀义为首的和尚的刻苦攻关,终于在浩如烟海的佛经里找到一部《大云经》,经里记载女主统治国家,最后又成佛。这就是名正主顺地为武则天当皇帝提供了经典依据。但是,冯小宝并没有止步,为了普及《大云经》,他又带领一帮和尚炮制了解释经典的《大云经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的经文加以演绎阐发,并和当时流行的弥勒信仰结合起来,称唐宗室衰微,太后就是弥勒下生,必定取代唐朝的统治。
从而为武则天提供了对抗儒家男尊女卑理论的思想武器,助她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武则天称帝后,薛怀义也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武周建国的大功臣,官拜正三品的左威卫大将军。
骄横跋扈此后,薛怀义厌倦入宫陪侍武则天,多居白马寺,并广度年轻力壮之人为僧,每天也不在寺里念经,跑到街上去,骑着高头大马,在洛阳城里横冲直撞,路上行人纷纷躲避。谁要是躲得不够及时,马上就被他们打得头破血流。然后,扔在路边,扬长而去,根本不管别人死活。特别是看到道士,更是分外眼红,一定要把人家抓过来,剃光头发,陪他一起当和尚,有时候连道教的高级人物也不能幸免。当时有一位著名的道士,叫做候尊,是弘首观的观主,有一次不小心被薛怀义看见了,把他拉进寺里去,强迫当了好几年的和尚,直到薛怀义死后,这才出来,再重新蓄发当道士。
薛怀义对官员也挺不客气的。当时有一们御史看不过他的所作所为,多次依法弹劾他,冯小宝一怒之下,把这人堵在路上,打了个半死。这类为非做歹的事情干多了,有时候也会碰钉子。
有一天,薛怀义带着自己的一帮喽进宫,在门口遇到了宰相苏良嗣。薛怀义骄横惯了,觉得我是宠儿啊,我得先进门啊,根本没把苏良嗣放在眼里。苏良嗣勃然大怒,当即叫左右把薛怀义揪过来,劈头盖脸一顿暴打,把薛怀义打得满地找牙。薛怀义跑到武则天面前哭诉,没想到武则天心里非常明白,摸着冯小宝的光头说:“孩子你记住,北门才是你出入的地方,南衙是宰相理政的地方,你没事到那里闯什么祸呢?”
但随着薛怀义地位的提高,宰相也奈何他不得。在出征突厥期间,李昭德以宰相的身份充当小宝的幕僚,因为一言不合,冯小宝挥拳便打,李昭德也只能惶惧求饶。
惹祸上身武则天成为皇帝后,身边的男宠逐渐多了起来,慢慢移爱于一个叫沈南G的人了。薛怀义一气之下,干脆不进宫见武则天了,整天待在白马寺里,和他剃度的那些小流氓胡闹。
御史叫周矩怀疑薛怀义谋乱,曾几次向武则天奏劾,武则天命周矩处置众僧。周矩查问,将诸僧悉数发配远州边地。但是不久后周矩又被薛怀义诬陷,下狱免官。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上元佳节。朝廷取消宵禁,百姓家里也是张灯结彩,天下狂欢。薛怀义为这个节日做了精心准备,他指挥手下在明堂的地上挖了一个五丈深的大坑,坑里面预先埋上佛像,装上机关。然后,用丝绸在坑上搭了一座宫殿。皇帝也得过节啊,武则天来到明堂之后,冯小宝指挥手下将佛像从坑底徐徐拉起,一直拉到彩绸搭建的宫殿之中。从旁边看起来,活像是地底踊出佛像。
并且,薛怀义早就杀了一头牛,用牛血画了二百尺高的一个大佛,把这个佛像张挂在天津桥上,然后对武则天说,这是我割破膝盖,用自己的血画成的。但武则天还是淡淡一笑,没有理会。
为此,薛怀义心怀怨恨,在第二天正月十六的夜里,火烧天堂。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很快天堂就成了一片火海。当初建天堂的时候,所费以万计,府藏为之枯竭,如今只剩下一片锦灰堆。大火又继续蔓延,把明堂也给点着了。烈火熊熊,把神都洛阳照耀得如同白昼。这一场大火一直烧至天明,明堂和天堂一起化为灰烬。
在劫难逃延载二年(694年)二月四日,火烧明堂半个多月之后,薛怀义被杀。
历史评价赵翼:“薛怀义入侍床第,宠冠一时,至命为行军大总管,率十八将军击默啜,以宰相李昭德、苏味道为其长史司马,可谓爱之极矣。”“薛怀义擅宠武后朝,威震天下。”
死因争议关于薛怀义的死因,史书上记载了三种说法。
一、 武攸宁 率人暗杀
第一种说法见于《实录》,后来又被《资治通鉴》采纳,说薛怀义是被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宁暗杀的。暗杀的地点,就在洛阳宫城内的瑶光殿。瑶光殿四面环水,景色清幽。有一天,武则天约冯小宝来这儿见面,冯小宝乘兴而来,没想到等他的不是女皇,而是女皇的侄子武攸宁,武攸宁一看见冯小宝,不容分说,率领壮士一拥而上,将他扑倒在地,一顿劈头盖脸的毒打之后,冯小宝当即毙命。
二、太平公主暗杀
第二种说法见于《旧唐书》,说冯小宝是被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的乳母张夫人率领壮士暗杀的,具体情节和武攸宁的故事差不多。也是说武则天召唤冯小宝到瑶光殿幽会,冯小宝屁颠屁颠来了,没看到武则天,倒看见太平公主的奶妈张夫人了。张夫人率领的壮士一拥而上,把冯小宝扑倒在地,一阵乱棒打死。
三、武则天下令明杀
第三种说法见于李商隐所写的《宜都内人传》。宜都内人是武则天的宫女,她规劝武则天,男为阳,女为阴,武则天如果用男宠,那就以阴求阳,自毁长城。因此必须除去男宠,培养自身阳刚之气,只有这样统治才能长久。武则天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因此就下令杀了冯小宝。按照这样的说法,武则天对冯小宝就是明杀,不是暗杀了。
轶事典故武则天称帝的证圣元年,薛怀义建造一座千尺之高的功德堂,在明堂的北面。
里面的大佛像,就有九百尺高,鼻子像大船,小指中能够并肩坐下几十个人。夹着萱麻把它漆了一遍。正月十五日这天,要在堂前举行露天大斋会。会前,薛怀义派人掘地五丈深,用彩色丝绸画上宫殿台阁,把竹子扎成护圈,作为支柱和顶盖。又造了一个金刚的大佛像,把它从坑中拽上来,骗人说它是从地里冒出来的。接着又用刺出来的牛血,画成大佛的头,二百尺长,骗人说这是他用自己膝上的血画的。观看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使城内人满为患。男女云集,纷纷进前抛钱,你推我挤,老人和孩子被踩死好几个。到十六日,把那大佛像挂在天津桥南,设斋祝祷。二更天,功德堂起火了,蔓延到明堂,火焰冲天,照得整个洛阳城如同白昼。功德堂刚建了没有一半,已经七十多尺高。火势又蔓延到金银库,那些金银都化成水在流淌,平地都一尺来深。有的人误入其中,立刻就烧焦了。功德堂化作灰烬,一块木头也没剩下。天亮之后,又设斋会,忽然来了一阵狂风,把那用牛血绘制的大佛像撕成了好几百块。
浮休子张|说:"梁武帝出家同泰寺,文武百官倾其所有把他赎了回来。那天夜里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同泰寺虽为佛堂圣殿,顷刻之间便被大水淹没。这种非理之事,难道说都是如来佛的本意吗?"
关于“董卓之乱是怎样的典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思寸灰]投稿,不代表敏斯特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mster.com.cn/jyan/202511-247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敏斯特的签约作者“思寸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董卓之乱是怎样的典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董卓之乱是怎样的典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黄巾起...
文章不错《董卓之乱是怎样的典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