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黄鸣的成功之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鸣的成功之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黄鸣:端茶倒水铺就成长之路
一个企业家用经验证明,那些最不起眼的事务恰恰是通往成功的开端,并让人终身受益。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个内部会议,在会场上发现了一个情况让我很感慨。整个会议过程中,只有一位女工程师忙里忙外的端茶送水,而在座的几位比她年轻的大学生对她的“忙碌”无动于衷,傻乎乎的一点反应也没有。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当时就训了他们:谁年轻不勤快?谁年轻时不打杂?这不是四肢的懒惰,这是脑子的懒惰!
我觉得现在有些年轻人思想、做法上懒惰得很。以前我们毕业后分在单位,首先要做的就是端茶送水当“勤杂工”,而且都抢着做,心态绝对端正。那时还时兴到锅炉房里打水,我一个人能拎好几个暖瓶,不但给自己科室打水,而且连别的科室的热水都打了。这种习惯一直保持,甚至有很多次在行业会上,我给在座的人倒一圈水。
有的人就说:哎呀,你这么大一个老板给我倒水,让我感到太不好意思了。
我说:老板倒水怎么了?我都习惯这样做了。
这是一种很好的传统,它不仅体现了对他人(同事、长辈、专家、老师们)的尊敬;更体现了个人的自我修养;也是年轻人快速融入社会的一种能力。
敬“上”才能求“上”
《论语》里有这样的话:孔子佩服子产,认为他有四点“君子之道”,其中两条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说子产对自己管理严格;对自己的上级非常恭敬。年轻人刚入社会,周围的同事主管都是你的“上”,是进入社会的老师。要想尽快地融入社会在单位中成长,就是要对“上”表现出你的“敬”,这种“敬”不仅仅要在心里保留,更要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替你的“上”打水端茶做些“杂事”,帮助他们做一些小事。通过这种沟通,才能加快与同事领导的融洽程度,使他们甘心当你的“上”从而传授给你知识,这是年轻人尽快能得到同事认可融入社会,并缩短与同事差距的重要途径。
能培养“发现需求”的眼睛
为什么要端茶送水?除了尊敬对方外,是因为发现对方有这种需求。开会时一般主管坐在会议桌前,椅子连着椅子,不方便进进出出,而坐在会议桌外围的年轻人,能很自如地在饮水机前接水送水,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是做事“从他人需求出发”的一种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做事心态一旦确定,就会形成其特定的勤奋、主动型做事方式。
良好习惯出能力
常言道“天道酬勤”,年轻人通过主动地发现“杂事”、做“杂事”,炼就了一双善于发现“需求”的眼睛,勤人找活做、懒人躲做活,这一勤一懒,日积月累,量变发生质变。勤快的年轻人慢慢地由“杂事”渐入“主事”,从“小事”渐入“大事”,由“生手”变成“熟手”,由初入社会的好奇好动变成在社会的“如鱼得水”。有了勤奋做事的心态,有了从最基层做起的功底,有了对各项工作流程的了如指掌,他会很容易脱颖而出,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我们周围有一些人,在任何团体活动和日常劳动中都见不到他的身影,他们总认为,在团体的劳动中没有付出辛苦是沾了光得了便宜,殊不知机会就在这种逃懒中一点点消失殆尽。其实想想,这种懒惰为自己的成长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觉得因为少干了活而庆幸吗?谁最后为这种懒惰买单?——是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曾经是同一班级的同学在多年后,有的飞黄腾达,有的穷困潦倒,其中最大的原因即在此。
黄鸣:小人只是一种状态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状态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也见效甚微,为什么?宋朝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 “君子”还是“小人”,如何判定?
《论语》中常出现“君子”、“小人”这样的称谓,通读全篇,我们不由得自问:“君子”是什么人?“小人”是什么人?“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区别?人们非左即右的思维很容易武断地将两类人分立开来——“君子”是君子,“小人”是小人。君子无限的好,小人无限的坏。然而现实众多凡夫俗子中,难以找到十全十美的“君子”,也难以找到十恶不赦的“小人”。
不要去肯定或者否定一个人,因为人是不断成长变化的,在你给某人做“评委”下结论时应该有这样的思维:他是处在“君子”的状态还是处在“小人”的状态?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自我”思想斗争:我们思想中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君子的我,一个是小人的我,君子的我与小人的我在遇到事情时会进行激烈的战争:君子的我战胜小人的我,那我就是处在君子状态,反之就是处在小人状态。
这两种状态如何判断?孔子两千年前就教会我们方法——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我最大的一次思想斗争是在“下海”前,刻骨铭心地经历了一次从“戚戚”到“坦荡荡”的转变。那时我几天都睡不着觉,一边是自己热爱的太阳能行业,但前途未卜,需要我付出倾身心血去打拚;一边是我非常稳定的科研研究工作,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好几倍,衣食无愁,并且已经得了很多荣誉。连续十年的打拼要一下子挥之而去,真是思绪万千。但是到了第三天晚上,我对自己说:做这么一点决策就这么优柔寡断,以后我还能干什么大事?如果今天晚上我要再失眠,就再也别有 “下海”的念头,一辈子不去闯荡,结果一头睡去。摆脱开“营营苟苟、患得患失”的“小我”,在以后太阳能创业中的“大我”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坦坦荡荡,即使随后遇到员工的背叛、合作伙伴的背信弃义、企业经营的警戒线(公司最危险时,财务账面上只有几万块钱),我照样倒头便睡。 小人、君子,如何转换?
有了自己的经验,我试着把“两个我的状态治疗法”用于企业管理中,不但使主管的自我修养有了改善,同样也使公司的管理者们能以“君子小人状态的转换”培训员工。
我常给公司的主管做心理培训,其中有人对我讲,他的压力非常大。我说,你没有处在君子状态,你没有坦荡荡。当你处在君子状态时,压力再大,你也会觉得干劲十足。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办事立场非常坚定,而有时对于大是大非问题却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这是处于“君子”和“小人”的状态不同而导致的异样的表现。如果原则明确立场坚定,是从团体利益出发,无论遇到再错综复杂再艰难困苦的事情,往往会迅速果断,不怕得罪人,也没有诸多的人情顾忌,结果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反之,则会瞻前顾后,最后会失去原则,管理一片混乱。
明晰他人处于哪种状态,对于培训员工也大有益处。在培训公司主管时我提醒公司的管理者们,不要当下属职场生涯的“杀手”。员工有情绪周期,工作也有得意失意之时,这时我们的主管要洞察下属的变化,确定他们工作的状态,给下属当教练,培训他们技能,鼓励其积极的做事方法,在他们处于“戚戚”的消极状态中,要及时地帮助其完成从消极到积极的状态变化,而不是给“戚戚”员工“判死刑”:一味地指责他们,让他们失去信心后一蹶不振,严重者甚至离开工作岗位。
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是可以创造奇迹的,关键是企业里要营造创造奇迹的条件——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君子状态,使他们心地简单、坦坦荡荡。企业管理的过程对于主管而言,很大程度上是调整员工君子状态的过程,使员工掌控“君子”和“小人”两个“我”的自我转化,使他们学会对自己实施“自我激励”,不断地进行“君子” 状态——“坦荡荡”的修炼,这样形成固定的文化之后,对于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上下级关系的处理,都有极大的好处。
1、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
2、李远哲,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中国人。1959年李远哲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并于1961年获得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次年去美国深造,196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3、卢嘉锡,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4、黄鸣龙,有机化学家。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他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5、柳大纲,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盐湖化学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柳大纲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化学基础的研究,组织综合队伍考察,并组建了青海盐湖研究所。
勘测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富藏的钾、镁资源,发现了柴旦盐湖区柱硼镁石资源以及柴达木盆地若干点的锂资源等,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为盐湖开发和西北地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关于“黄鸣的成功之道”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醉蝶]投稿,不代表敏斯特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mster.com.cn/yule/202511-235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敏斯特的签约作者“醉蝶”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黄鸣的成功之道”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黄鸣的成功之道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黄鸣:端茶倒水铺就成长...
文章不错《黄鸣的成功之道》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