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每一部分又包括其他经典,合成“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参考资料:
叶圣陶对经典常谈的看法
经代表着儒家思想,史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子代表儒家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集代表杂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多种学派的经典和杂家类书籍。
1、经:指儒家经典,代表着儒家思想,《五经》是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2、史:指历史类书籍,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史记》是最著名的史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作,此外,还有《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众多史书。
3、子:指儒家学派的其他经典,代表儒家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都是儒家经典中的代表作品。
4、集:指杂家、道家、法家、兵家等多种学派的经典和杂家类书籍,这些书籍内容广泛,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军事等多个领域。
19《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读书笔记
关于“叶圣陶对经典常谈的看法”如下:
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冲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远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冲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是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
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
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强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
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只是通过他的几篇散文:《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为了更了解先生,我上网查找了他的资料,更折服于他的民族气节。先生这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他出自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大学时期参加“五四运动”并结识了***人邓中夏。在清华任教时,曾和学生一起游行,亲历“三一八”事惨案,抗战时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做官,内战爆发,他又冒着“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对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此时的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仍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字,临终前还嘱咐家属不领国民党的救济粮,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先生得了严重的胃病不幸去世,享年五十岁。我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事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先生这一生无愧于心。
先生为了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写了这本书,顾名思义这本书是一本导读性质的书籍,旨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给世人普及中国经典著作。先生在序言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的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见识经典一番。
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这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也是经典的一部分。
传中国文字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见地上印有兽蹄和鸟爪的痕迹有了灵感,开始造字。仓颉泄露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如《易》和《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文字不断地在演变,说是一人独创,是万不可能的。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爱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于原来的籀文略有不同。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一键复制全文颉篇》秦代的三种字书都不传了。
乐汉和帝时,有个许慎,做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划时代的字书,囊括了历代的各种书体,他保存了小篆和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朔源沿流。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的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学入手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
汉字从秦朝开始演变成各种书体,真(正、楷)行,草,隶,篆书体的来历及发展。
就从这第一课的内容来看,应该说很丰富的了。从文字的产生,发展,文字的构成,各种字体的演变。介绍得一清二楚,有关的传说故事讲得生动活泼,好像就在眼前。我恰好在前几天也买了一本《说文解字》,不过是现代简易版本的,正好可以最为一本入门级别的书来读一读。
关于“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书?”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梦玉]投稿,不代表敏斯特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mster.com.cn/yule/202510-34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敏斯特的签约作者“梦玉”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书?”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书?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经史...
文章不错《经史子集分别指什么书?》内容很有帮助